重庆育才成功学校重庆育才成功学校九龙园校区重庆双福育才中学重庆龙水湖育才中学

纪念陶师诞辰从陶行知纪念馆看育才中学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于:2022-10-22 17:14:00 访问次数:0

央广网  办学八十余载的积淀,如今的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校园,以厚重的办学历史熔铸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以与时共生的姿态扩宽了现代教育的生长空间。时值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让我们走进重庆育才中学陶行知纪念馆,一同聆听“万世师表”的生命颂歌。

图片11.jpg

陶行知纪念馆(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图片12.jpg

陶行知汉白玉雕塑(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纪念馆内,一尊陶行知汉白玉雕塑屹立于瞻仰厅堂中央。雕塑气质超凡,和光满面;博爱存心,立德建业。“万世师表”四个大字镌刻着陶行知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标志着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

图片13.jpg

王门立雪(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1891年出生的陶行知在父辈的教诲下勤耕劳作、刻苦求学。7岁时他被当地颇有名望的王先生收为门生。一天,雨雪纷飞,路滑难行,陶行知历经泥泞赶到学堂时,教室里已经书声琅琅。陶行知没有推门进去,他静静地肃立在门外,默默地听先生的讲授,待到下课时他身满雪花,如同雪人。王先生感慨道:“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图片14.jpg

赴美留学时期(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陶行知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志向由此生发。怀抱赤子之心,他踏上了赴美国求学之路。他先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受到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影响,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无比重大。

而后,陶行知满怀爱国之志,学成归来,投身平民教育事业,为人民大众进入知识殿堂带来希望之光。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图片15.jpg

三人雕塑《平民千字课》(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办学中,陶行知积极地参与中国教育科学规范化的探索与构思,大力宣传国际教育革新运动。他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平民读书处,编撰《平民千字课》,普及大众文化教育,创造“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让小孩子影响身边人,为中国教育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陶行知曾经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以智之。”在南京,他正式迈出了乡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步。陶行知提出“要爱人类,要爱人数最多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要爱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农人”。

图片16.jpg

油画《情系晓庄》(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基于此,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平民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他深知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乃是中国之根本,于是,晓庄师范学校在1927年诞生了。这一开创性的平民教育活动给当年无数贫苦青年带去了无限希望。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尾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让年迈的爷爷奶奶,富人家里面的佣人,财主家的帮工,街头的打杂者,货场的脚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1931年,陶行知抱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志愿返回上海,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并创办“山海工学团”。

图片17.jpg

山海工学团(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大创造。他认为,工是做工,工以养生,用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学是学习,学以明生,用大众的学习明了大众的生命;团是团结,团以保生,用大众团结的力量去保卫大众的生命。

图片18.jpg

“小先生制”(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在山海工学团运动中,陶行知首创“小先生制”,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在实践中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小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而是知者为师、能者为师,以知识和能力掌握的先后为标准,与年龄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在工学运动之后,陶行知对“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1934年,他提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理念。同年7月,他将名字正式改为陶行知,并终生以此理念自勉。

图片19.jpg

中外名人评价墙(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名人对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十分推崇。毛泽东,曾遒劲有力地写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几个大字。周恩来不吝赞词,称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文学巨匠泰戈尔称他为“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杜威、费正清、华莱士等人也对他推崇备至。

图片20.jpg

陶行知纪念馆馆内浮雕(央广网发 重庆育才中学供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陶行知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纪念馆一楼以图文并茂的史料文物深情地演绎出陶行知艰苦朴素,为民鞠躬尽瘁的前半生,二楼、三楼则静静讲述着陶行知追求民主和平的故事。先贤已逝,芳名永存,他唤醒了无数国民的灵魂,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育才学子的心。”(罗伟强)